,中醫(yī)學稱為"水疝"。臨床表現(xiàn)為陰囊的一側或兩側腫大如水晶、不紅不熱、下控睪丸、上引小腹、瘙癢流水或寒濕之邪、久郁化熱,亦可見陰囊紅腫、小便短赤等證。多因厥陰肝經(jīng)之脈不得疏利,復受寒濕或濕熱郁結所致。
方一
[來源]《中醫(yī)雜志(10)1981年
[配方]五倍子、枯礬各10--15克。
[用法]上藥共研粗末,加清水300-400毫升煎熬,去渣取液,倒入碗內(nèi),待微溫時,把陰囊大部分浸泡在藥液中,每次浸泡20-30分鐘。每日1劑,浸泡2-3次。下次用時將藥液加溫,用藥前先用溫開水洗凈外陰部。
[功效]收斂消腫。適用于小兒原發(fā)性和繼發(fā)性睪丸、精索鞘膜積液、交通性鞘膜積液等。
方二
[來源]《浙江中醫(yī)雜志(6)1983年
[配方]金銀花、蟬蛻各30克,紫蘇葉15克。
[用法]上藥加清水,煎2次,去渣,兩汁混合倒入碗內(nèi),待溫先浸后洗陰囊,每次浸泡30分鐘。每日1劑,浸洗2-3次。
[功效]祛風、清熱、消腫。適用于小兒鞘膜積液。
方三
[來源]《新中醫(yī)(9)1982年
[配方]肉桂6克,煅龍骨、五倍子、枯礬各15克。
[用法]先將上藥搗碎,加清水約700毫升煎煮沸30分鐘,將藥液倒入碗內(nèi),待溫與皮膚溫度相近時,把陰囊大部分放入藥液內(nèi)浸洗30分鐘。每日浸洗2次,2日1劑,連用8劑。
[功效]溫經(jīng)、收濕、消腫。適用于睪丸鞘膜積液。
正常睪丸鞘膜囊內(nèi)有少量液體(2~3ml),供滑潤、保護睪丸用,如果液體過多即為鞘膜積水。而的概念應包括鞘膜積水、鞘膜積血、鞘膜積膿和鞘膜乳糜腫。它的病因較多,炎癥、外傷、腫瘤等陰囊和睪丸病變均可引起鞘膜積液。鞘膜積液中以睪丸鞘膜積液為常見,各個年齡組均可發(fā)病。鞘膜積液的手術效果良好。近年來也有單純行鞘膜囊腫穿刺抽液后注藥醫(yī)治,不用手術,但術后并發(fā)癥問題尚有爭論。
少量積液可無癥狀。若積液巨大,則有陰囊下墜不適,或排尿及性功能障礙,陰囊部可見梨形或橢圓形腫塊,囊性,如為交通性鞘膜積液,則腫塊大小可隨體位的改變而改變。
嬰幼兒鞘膜積液多能在發(fā)育過程中自行吸收,故除非積液巨大一般不予醫(yī)治。手術醫(yī)治適用于較大的鞘膜積液,一般需行睪丸鞘膜翻轉術,精索鞘膜積液行囊腫剝除術,交通性鞘膜積液則于鞘突處高位結扎術加鞘膜翻轉術。小的鞘膜積液可行囊腫穿刺抽液注藥術。
鞘膜積液診斷較易,不需特殊檢查。但如需要排除睪丸腫瘤,則可進行前列腺、精囊腺、陰囊和陰莖的超聲檢查
在熱帶地區(qū)發(fā)病率高,與血絲蟲感染有關系,故平時防蚊措施是重要的。在農(nóng)村中,由于各種原因,鞘膜積液的醫(yī)治重視不夠,往往因嚴重的鞘膜積液而損害雙側睪丸功能。故應呼吁早期求醫(yī)醫(yī)治。嬰幼兒的鞘膜積液是先天性的,隨著年齡生長發(fā)育,淋巴系統(tǒng)功能健全,多可自行吸收,不需急于醫(yī)治,可動態(tài)觀察、定期復診。